達人帶路...台灣品一口好咖啡

陳志煌為Fika Fika Cafe的創辦人,在2013年獲得北歐咖啡烘焙大賽冠軍,Simple Kaffa創辦人吳則霖,則是於2016年奪下世界盃咖啡大師比賽冠軍;過去曾創立在欉紅品牌,致力推廣本土果醬的林哲豪,亦成立台灣咖啡研究室,協助發展本土咖啡,並讓台灣咖啡師、咖啡農與世界接軌。透過這群本土咖啡達人的努力,也讓台灣的咖啡文化越來越亮。

Simple Kaffa吳則霖持續鑽研會影響咖啡的細節,並傳承給新生代。 圖/侯...
Simple Kaffa吳則霖持續鑽研會影響咖啡的細節,並傳承給新生代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凱

Simple Kaffa 看台灣冠軍秀身手

愛喝咖啡的人或許不陌生,這間隱身於東區大樓B1的Simple Kaffa,靈魂人物吳則霖從2013年起連續三年獲得台灣咖啡大師賽冠軍,2016年6月甚至在世界盃咖啡大師比賽(WBC,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)拿下冠軍,打破台灣選手參賽最佳成績。

獲得世界冠軍後,Simple Kaffa吸引更多人造訪,滿滿人潮都想一品咖啡香,不少人來自香港、日本、韓國、大陸,甚至印尼、泰國、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遊客也慕名而來。人氣、名聲並沒有讓他停止成長的腳步,從去年起重新檢視Logo包裝、店裡杯盤器具、視覺及用餐體驗。吳則霖說:「以濾泡式咖啡杯來說,除了參考傳統咖啡杯,也會依據拿取方式、呈現風味、品飲效果挑選茶杯、酒杯,不斷微調細節。」在平凡處費盡心思。

吳則霖將聰明濾杯玩到極致,一次滿足咖啡老饕的視、味覺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凱
吳則霖將聰明濾杯玩到極致,一次滿足咖啡老饕的視、味覺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凱

此外,Simple Kaffa使用聰明濾杯沖煮咖啡已3~4年,咖啡粉放入後,水沖下去,泡到你覺得夠了,就可以過濾出來,原意希望讓顧客感受沖煮咖啡是「簡單的」,進而讓人想買豆子回家沖。但是有些客人會先用視覺品嘗,期盼看到更花俏複雜的手法沖出咖啡,才覺得值回票價。因此,今年同樣使用聰明濾杯,但吳則霖將它玩到極致,充分運用聰明濾杯沖煮彈性大的特性,前段過濾、後段浸泡,搭配沖煮時的水溫變化,咖啡令人驚豔,同時也讓「沖煮秀」更吸睛。

談起Simple Kaffa最自豪的事,以為會圍繞在咖啡本身,吳則霖卻說是「培養新生代咖啡師」,咖啡好只是最基本的事。現在一間店已有10位全職咖啡師,8位能獨立站吧台,要能獨當一面平均得培訓6個月至9個月,每一位都令他驕傲。

除了提供高效率訓練方式,薪資福利也是他很替咖啡師在意的事。觀察到全球咖啡師薪資普遍低落,吳則霖希望透過Simple Kaffa用盡資源訓練,當咖啡師技術產值達到水準,因而得到更高的薪資、提升生活品質,甚至進修後變得更強,回來又能回饋咖啡圈,成為正向循環,這是他現在努力的事之一。

Fika Fika Cafe 陽光店 北歐第一沖出好味

內湖陽光街上一間咖啡館,幾株綠色植栽襯著潔白牆面、木質元素…,不到10點,情侶、親子或隻身一人,紛紛坐滿店內為數不少的座位,融合成一貫通透明亮、輕鬆愉悅的光景,這是Fika Fika Cafe的第二間店。

Fika Fika陽光店延續北歐風,通透採光還看得到清新綠意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...
Fika Fika陽光店延續北歐風,通透採光還看得到清新綠意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凱

創辦人陳志煌從大學時代就開始鑽研烘豆,2013年一舉獲得北歐咖啡烘焙大賽冠軍,在那之前幾乎被挪威人拿下,陳志煌笑說,會想參加是因為比賽方式非常有趣,並非由少少幾位評審評分,最終決選時類似日本《電視冠軍》由多位素人選出,當天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品飲後,甚至特地前來握手讚美,令他非常感動。

「比賽對我們的意義,其實就是多一次讓大眾認識你的機會」陳志煌說,得獎前後,「每回造訪都將它當作唯一」的初衷並無改變,得獎後更戰戰兢兢,因為很多人或許這一輩子只來這座城市、這間咖啡館一次,或因為「冠軍」頭銜而抱著期待上門,必須為他留下美好回憶才行。

雖然陽光店交通沒伊通店便利,卻依舊門庭若市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凱
雖然陽光店交通沒伊通店便利,卻依舊門庭若市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凱

Fika Fika Cafe陽光店原設計成烘豆廠、咖啡廳合一的空間,後來發現烘豆所需空間比想像中更大,因此開始用於辦講座等用途。不過交通相較伊通店仍不便,卻依然成功吸引人潮,陳志煌在陽光店推出特色餐飲吸客,像是無酒精的卡斯卡拉香檳,使用近8年開始被運用的有機咖啡果肉乾Cascara,將其萃取液加入氣泡水、檸檬汁後,變身該店新品。

陳志煌成功將淺焙獨特的舒服酸香結合中深焙綿延餘韻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凱
陳志煌成功將淺焙獨特的舒服酸香結合中深焙綿延餘韻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凱

陳志煌說:「咖啡文化是人類三大飲料中發展史最短的,不到800年,幾經思索後,咖啡其實是美食文化的一環,因應各地氣候、飲食習慣而自然形成當地的樣貌。然而,咖啡做為食材,還有許多待開發的領域,目前已醞釀、嘗試咖啡版Tasting Menu、Coffee Paring,甚至拿來入料、做菜,取代辛香料、醬油、鮮味來源等,透過特定品種、烘焙法就可以扮演調味料的角色,也為廚師開啟新可能。」

台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林哲豪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凱
台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林哲豪。 圖/侯永全、陳立凱

台灣咖啡研究室 營造產業鏈的推手

談及台灣咖啡,許多行家一定知道「咖啡研究室」。雖然他們並非咖啡店,但卻是許多咖啡迷與業者提升功力的寶庫。人稱「村長」,總是一身正裝打扮的台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林哲豪,正是研究室內的靈魂人物,也是許多咖啡選手、農民立足業界的重要推手。

林哲豪過去曾於咖啡店打工,並創立「在欉紅」品牌,以推廣台灣本土水果著稱,經歷頗為精彩。多年前接觸台灣咖啡後,激發出林哲豪心中的熱忱,便於四年內駕車五萬公里,深入造訪全台咖啡莊園。過程中,林哲豪發現到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鴻溝,以及市場之間的落差,便於2013年成立台灣咖啡研究室,作為咖啡界的交流平台,更規劃一系列專業咖啡課程、引進國際咖啡評測標準,緊密銜接業者、農民、杯測師之間的關係。

談及台灣的咖啡,林哲豪認為「不好的咖啡容易取得共識,好的咖啡其實是多元的。」台灣在苗栗以南均可種植咖啡,又以阿里山鄉周邊品質為佳。也由於發展歷史短、無前例可循,所以台灣咖啡農多以自己的方式種植,反而創造出更多的多元性。民眾都可透過信賴的店家,或是有品牌知名度的農民來接觸台灣咖啡。

咖啡研究室設有多種咖啡課程,但林哲豪推薦民眾上課前可先多「跑店」,了解咖啡的型態與模式。而且林哲豪也透露,課程並非給予速成答案,而是「傳授疑惑」,透過提出一個論述,讓學員加以挑戰,建立起自我,這也正是咖啡研究室的核心價值。

資料來源: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10841/2764976